緬甸公佈紓困計畫應對疫情經濟

 

緬甸政府最近公佈了一份15頁的「新冠疫情經濟紓困計畫」官方文件。計畫涵蓋超過五十項措施,主要是向外界概述其應對疫情經濟衝擊的方案藍圖,而具體細節還在敲定。有關官員仍正在與企業領袖、經濟發展夥伴與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磋商,討論如何分配資金及實施各措施。

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在文件的序言中承認,疫情會對國家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各行各業都不能獨善其身,並且提到稅收短缺的問題。她表示,紓困計畫旨在減輕不可避免的影響,同時建立基礎讓經濟可以在疫情過後迅速復甦。

「毫無疑問,新冠疫情已在我們的國家、經濟和人民蒙上了長長的陰影。但通過立即採取果斷的行動,我們可以減輕個人和家庭所面臨的經濟負擔,增強我們前線醫療工作者的能力 … 並支撐我們國家的宏觀經濟狀況,」這位民政府領袖說。

文件沒有列明計畫需要多少資金。根據財政部副部長Set Aung,整個計畫將向經濟注入約20億美元。

「新冠疫情經濟紓困計畫」主要包括糧食援助和現金轉移等救濟措施,稅收優惠、企業貸款、改善營商環境等支持商界舉措,銀行利率下調,成立貿易融資基金及放寬對銀行的監管。該計畫也降低了在緬甸做生意的成本,好讓中小企業得以生存。大多數支持企業措施僅適用於本地公司。

自三月份冠狀病毒爆發以來,緬甸的旅遊業,零售業和製造業承受了嚴重衝擊,營業額大跌,加上移徙工人也從泰國等返國,令失業的勞工數以十萬計。同時,緬甸正值農業種植季節,抗疫措施令農民無法拿到資金種植水稻等農作物,使糧食短缺危機迫在眉睫。除飯店業與製造業外,貿易、物流、房地產、金融等企業都飽受重挫。

在「新冠疫情經濟紓困計畫」公佈不久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年緬甸GDP經濟增長預測從6.4%下調到1.8%。雖然根據世界貨幣組織(IMF)4月的預測,緬甸仍是今年世界中極少數能維持經濟正成長的國家之一,1.8%成長率仍是自軍政府在2011年將權力移交給登盛政府以來最低的增幅。

新冠疫情爆發導致的經濟損失對緬甸其實是雪上加霜。羅興亞危機在2017發生後,旅遊、飲食業一蹶不振,營業額還在慢慢復甦。同時,經濟改革在翁山蘇姬政府前期退居二線。開放保險業、實行新公司法、石油和天然氣招標等多項重大政策一再拖延,令市場對這個堪稱東南亞「最後處女地」的信心江河日下。

翁山蘇姬政府於三月中成立了應對新冠疫情經濟打擊的國家級委員會,由她內閣成員當吞(Thaung Tun)領導。當吞是投資和對外經濟關係部長兼投資委員會主席。雖然政府當時已開始推出一系列政策,但商界及投資者均認為規模太小,猶如螳臂擋車。翁山蘇姬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加緊提出「新冠疫情經濟紓困計畫」。

駐仰光的經濟學家歐文(James Owen)表示,即使欠缺細節,該文件總括了政府打算採取的一系列行動,同時考慮到要平衡各種因素需要,例如公共衛生安全、經濟、就業與政府財政可持續性。Owen是非政府組織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的政策顧問。

「然而,從文件中很難看到政府認為哪些取捨更為重要,」他說。

救濟紓困迫在眉睫

根據多個在仰光的經濟學家和分析員指出,燃眉之急乃糧食援助、現金轉移和免除電價等救濟措施,並使小型企業得以維持生計。

紓困計畫某程度的確為弱勢家庭、貧困人士提供迫切援助,以及增添對勞工的社會福利。但是政府還沒有公佈任何細節,無從得知這些援助計畫是否都能切實執行。鑑於緬甸仍欠缺社會福利制度,加上很大比例用戶又沒有銀行賬戶,政府向偏遠地區及衝突地區的人群提供救濟是難上加難。

緬甸國會議員、著名珠寶商人Thet Thet Khine向緬媒表示,翁山蘇姬政府在紓困上正盡力而為,但紓困計畫只針對正規經濟,卻忽視了緬甸的龐大非正規經濟及其牽涉的勞動人口。Thet Thet Khine曾是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一員,今年脱黨自立門戶,成立人民先鋒黨 (People’s Pioneer Party )。

政府還會將現有的緊急貸款基金從1,000億緬幣(約7,200萬美元)擴大到5,000億緬幣(3.6億美元),並另設一個1,000億緬幣基金來促進貿易融資。

緊急貸款基金是針對受影響的中小、紡織和旅遊業。但眾多本地商人表示基金的篩選過程缺乏透明度,公平性成疑。基金的貸款是無條件的,申請公司不需要保證貸款將用於支付工人工資、或承諾不會用作股息或紅利。

外資歡迎,稅收需澄清

整體而言,本地商會與外國貿易機構對紓困計畫表示歡迎,但均表示當局需提供更多詳情。歐盟駐緬商會總裁Marc de la Fouchardiere坦言,「這紓困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當下首要任務是確保紓困措施能盡快到達前線」。

「外企也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果政府未能採取行動,一些外商便有可能撤資。對我們來說,仔細研究紓困計畫的細節十分重要。我們已經與政府展開對話」。

他說,商界歡迎政府延遲商業稅和公司稅的納稅期限,以及免除有關疫情的醫療用品相關稅款。

這位歐洲商業代表敦促當局澄清稅收抵免是否適用於非本地企業。Fouchardiere警告,如果外國廠商和飯店等捱不過新冠經濟衝擊,那將對緬甸就業和經濟帶來長遠的影響。

可是,有些稅收優惠政策卻較具爭議。免除預提稅和稅收抵免只會提高公司利潤率,而不一定使僱員或小型企業受到保障。

銀行業不良貸款困身

當局已暫停對本地商業銀行要求提出國際財務報告。緬甸央行已將本地商業銀行的合規期限延長三年至2023年。財政部和央行亦會成立一個「資產管理公司」,用於在未來五至七年吸納本地銀行的不良貸款,給銀行「一些喘息的空間」。

政府變相承認,如果不採取這些措施,銀行業可能會四面楚歌。

「銀行正在積累不良貸款。這些措施或許有必要,但它們突顯了銀行業的不透明性,同時值得儲戶關注。」緬甸分析員Aung Thaw Zin表示。他補充,央行將主要銀行利率下調3個百分點的決策,可能導致民眾大量提取存款。但央行已將準備金率從5%下調至3.5%,以應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問題。

紓困計畫的資金由政府預算配置,央行融資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提供最多約5億美元的資助提供。

因為緬甸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無法獲得大量的低息貸款,國內銀行又無法向政府借貸,短期內央行有必要為赤字融資。公共財政專家Andrew Bauer解釋,緬甸不需要擔心央行融資會導致通貨膨脹,因為挑戰在於克服通貨緊縮。

 

作者:羅裡·華萊士@仰光  資料來源:南洋誌  圖片來源:緬甸國務資政辦公室網站